混凝土在澆筑施工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影響,難免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缺陷,影響了混凝土的外觀質量。面對混凝土出現的缺陷,應該采取程序化、規范化的處理措施,以保證混凝土缺陷處理滿足設計技術質量要求。本文主要介紹混凝土工程中出現的蜂窩空洞的處理方案。
一、混凝土澆筑后蜂窩、孔洞形成原因
1、模板接縫不嚴,板縫處漏漿。
2、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凈或模板未滿涂隔離劑。
3、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漏振造成蜂窩麻面、不嚴實。
4、混凝土攪拌不均,和易性不好;混凝土入模時自由傾落高度過大,產生離析。
5、混凝土攪拌時間短,加水量不準,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澆筑后有的地方砂漿少石子多,形成蜂窩。
6、混凝土澆灌沒有分層澆灌,下料不當,造成混凝土離析,出現蜂窩麻面等。
二、處理方法
首先將需要修補四周鑿毛并用清水使周圍原有混凝土充分濕潤,然后在孔洞處支模板澆筑比其原有混凝土強度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并按比例在混凝土中參入微膨脹劑。隨后將混凝土振搗密實。
為確保灌漿料與基底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粘結,應采用鑿毛方法,鑿掉基面松動嚴重及破損的混凝土(包括堵縫所用的鋼絲網片),使基底露出堅硬、牢固的混凝土面,鑿毛務必徹底全面,但也不宜深度過大,以免損壞混凝土。
銳力建筑采用高壓水射流技術進行混凝土鑿毛,在進行混凝土鑿毛工作時沒有振動、噪聲和灰塵;機械化施工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對老混凝土的擾動幾乎沒有,處理面凹凸均勻性好。由于粘結面粗糙度的增大,增加了粘結接觸面積,從而提高了新老混凝土的粘結性能。試驗結果表明,銳力混凝土鑿毛技術可以控制不同水壓力得到的不同粗糙度的粘結面,得到想要的效果。適用于任何情況下的混凝土鑿毛處理,不會損傷鋼筋,可以稱之為無損鑿毛服務。
對鑿除的混凝土表面,采用高壓水(介質為自來水)將碎屑、灰塵沖洗干凈,并連續、均勻地噴灑,使表層混凝土達到飽和狀態,且表面無明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灌漿后24小時不得使灌漿層振動、碰撞;在終凝前(2~4 h)對表面抹壓光,終凝后即應覆蓋濕潤的布袋或草袋,并灑水養護,每天4~6次。養護溫度在15℃以上為宜,時間為七天。